行业新闻

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irRC疗效评价标准详解

时间:2017-03-10 作者:admin 来源:
2009年国际上建议并制定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判断新标准—免疫相关反应标准(Immune-Related Response Criteria,irRC),以弥补RECIST或改良后的WHO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缺陷。

irRC标准与RECIST、WHO标准的比较
RECIST与WHO标准存在的不足


以影像学资料作为疗效评价的唯一标准,以局部的疗效来判定整体的治疗效果。

仅以瘤体缩小持续4周以上来评价,反映的是近期的疗效。
以单一的客观标准来来反映复杂的人体病变,忽视人的主观感受及生存时间。

irRC标准的创新之处


将可测量的新发病灶计入总肿瘤负荷中,并且将其与基线肿瘤负荷进行比较。 

初次评价为irPD,在病情没有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仍需继续治疗并进行二次评价,因为很有可能在irPD确定后4周内开始缩小,只有连续两次评价肿瘤负荷均有增加,并且大于25%才被认定为irPD。
而对于那些肿瘤负荷下降缓慢,虽然超过25%但不足50%的irSD患者,则认为他们同样属于临床获益人群。
在免疫治疗实践中发现肿瘤患者出现新的病灶并不一定提示治疗无效,相当比例的患者继续接受治疗,出现SD,PR甚至CR。多数免疫治疗起效缓慢,短期内出现新病灶或瘤负荷量稍增加并不一定是恶化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大量坏死,故导致肿瘤组织水肿,通常使瘤体积增大,易导致疾病恶化的误判。
此外,201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以乳腺癌相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肿瘤相关抗原)升高并不一定是治疗无效的表现为例,建议肿瘤患者出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现象时,不能简单地认为疾病恶化。
  ACTL抗肿瘤靶向性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治疗有效的肿瘤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经常出现升高现象,一般持续45--60天后,出现明显下降,通常伴随着瘤负荷的降低。现认为其可能机理是因为肿瘤细胞被杀死(裂解),导致大量的包括肿瘤相关抗原和肿瘤抗原蛋白在内的肿瘤细胞溶解物释放至血液循环中所致。但有学者认为是肿瘤细胞为维持微环境的稳定,反射性地增加分泌抗原蛋白所致。此时与疾病恶化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此类患者经常表现为自觉症状没有加重或无自觉症状。

治疗案例


下图为使用irRC标准评估ACTL疗效的典型病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肿瘤病灶并未缩小,但密度明显降低,表明大量肿瘤细胞坏死,疗效明显。

以下两图为接受ACTL治疗根据irRC标准评估,疗效达到CR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在治疗期间血清肿瘤标志物出现一过性升高,然后持续下降至正常水平,且瘤负荷消失。

关键词:
分享: